火车都

  •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喇家遗址

更新时间:2024-05-06

别名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考古遗址公园
旅游景区级别
4A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五批(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所在地/隶属
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

建设沿革

1999年以来,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喇家遗址进行挖掘,清露出规模巨大的环壕,供人们集中活动的小型广场,结构独特的窑洞式建筑等重要遗迹。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黄河河谷地带北岸的二级阶地上,黄河由西向东从遗址南部通过,遗址处于官亭盆地中部,所处盆地北面有拉脊山,南面是小积石山。地理坐标位置:东经102°85′02″~102°81′11″,北纬35°85′90″~35°86′41″。海拔高度高度1786~1809米之间。遗址东邻中川乡朱家村和王石沟村,南临黄河,以黄河为界与甘肃省积石山县隔河相望,西连官亭镇鲍家村,北距官亭镇政府约2公里,距县城90公里。川官公路从官亭镇政府驻地中部通过。“临津古渡”就在遗址西南7公里处,亦名“官亭渡口”,是连接两地的要津,现在在古渡附近修建一座大桥,成为甘肃进入青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文物遗存

喇家遗址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隔黄河相邻。青海省东部重要通道川官公路直达。距青海省西宁市200多公里,甘肃省临夏市100公里。 遗址主要为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巨大聚落,抑或是一个遥远的城邦古国。尤其以发掘出非自然性死亡人体遗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一处大型灾难遗址。

考古发现

尤其是发掘出非自然性、突发灾难事件而死亡的群体人骨遗骸,揭示齐家文化时期的灾难遗址,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以目前挖掘的4号房址为例,房址内发现了14具骨骼,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0具,年龄小的仅2岁;28——45岁的4具,以少年儿童为主。由于死亡之时突遇无法抗拒的灾难,这些遗骸表现了一刹那间的状态,他们姿态各异,有的曲肢侧卧,有的匍匐于地,有的上肢牵连,有的跪踞在地,其中母亲怀抱幼儿,跪在地面,相互偎依,在灾难突然降临时表现的无助以及乞求上苍救助的神态令人动容。据考古学家认为:引起喇家遗址灾难的是一场地震,而摧毁聚落的是随后而来的山洪和黄河大洪水。

同时,还发现了大量陶、石、玉、骨等珍贵文物,特别是反映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的“黄河磬王”、玉璧、玉环、大玉刀、玉斧、玉锛等玉器,对研究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据发现的少数辛店文化墓地来看,喇家遗址还包含了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诸文化的特征,展现出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喇家遗址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发现了结构相当完整的窑洞式建筑遗迹,明确了窑洞式建筑应当是齐家文化的主要建筑形式这一困扰学术界的问题。而且对于黄土地带窑洞式建筑的发展历史和聚落类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从分布面积、遗迹规模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的文物来看,喇家遗址是官亭盆地齐家文化时期的一个中心聚落抑或是部落王国的所在地。据发现的面条和人工培育的苜蓿来分析,它以种植业(粟)为主要经济来源,有发达的制陶、制石、制骨等手工业,更有制作精美玉器的作坊。玉料的来源除附近的玉矿外,更有来自遥远的祁连玉、昆仑玉、和田羊脂玉等,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早在4000年前就已经很发达了。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齐家文化是这一地区文明发展的关键阶段。喇家遗址的发掘为这一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2001年喇家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文物价值

这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珍贵文物,对于研究西北地区先民的居住环境、玉文化的发展、4000年前中国的灾难现象和探讨史前文明历程具有重要价值。

喇家遗址的聚落布局以及发现的丰富的文化遗物,对研究齐家文化的社会形态乃至中国文明的起源等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线粒体DNA分析表明喇家遗址的14个个体具有较近的母系亲缘关系。但同一房址中不同线粒体单倍型的发现排除了该遗址为母系氏族的可能。喇家个体的单倍型类群均为亚洲特异的类型。单倍型类群的分析显示喇家古代人群与现代汉族人群及藏缅语系人群均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一研究结果与人类学历史相一致。

题图是2002年11月22日在青海喇家遗址拍摄的出土时的面条。根据有关专家的鉴定分析,在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状遗存是小米做成的面条。由于喇家遗址的年代距今约4000年左右,这是迄今早的面条遗存。青海民和喇家遗址是目前中国的灾难遗址。2002年发掘中,在20号房址地面出土了一碗面条状遗物。据发掘该探方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蔡林海介绍,当时出土时,红陶碗倒扣于地面上,碗里积满了泥土,在揭开陶碗时,发现碗里原来存有遗物,直观看来,像是面条状的食物。但是已经风化,只有像蝉翼一样薄薄的表皮尚存,不过面条的卷曲缠绕的原状还依然保持着一定形态。面条全部附着在后来渗进陶碗里的泥土之上,泥土使陶碗密封起来,陶碗倒扣,因此有条件保存下来。(发表在2005年10月份的Nature杂志上)

但是,关于喇家面条的真实成分,有学者对前人的研究提出了质疑,认为小米由于缺乏面筋蛋白,不适于用传统拉伸方法制作面条。前人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 参见 葛威,刘莉,陈星灿等 著 《小米能否制作面条的实验研究:兼论喇家面条的成分》载《南方文物》2010年第4期 及Wei Ge, Li Liu, Xingcan Chen 等在2011年Archaeometry第1期的文章CAN NOODLES BE MADE FROM MILLET?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NOODLE MANUFACTURE TOGETHER WITH STARCH GRAIN ANALYSES

尽管很多人认为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一定事实基础,但此前一直没有发现这场大洪水存在的科学证据。2007年,吴庆龙参加黄河上游积石峡地质考察时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后确认为上古一场巨大溃决洪水的沉积物。由于这一洪水规模巨大,他们推测,这很可能就是中国大洪水传说的源头。

当时的情景也许是这样的:一场强烈地震在积石峡引发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6到9个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多达110亿至160亿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时间内下泄,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

目前有记载的黄河大一次洪水发生于1843年,大流量约每秒3.6万立方米,而这一溃决洪水的流量可能是1843年洪水的10倍左右,达到每秒30万至50万立方米。

参与研究的美国珀杜大学教授达里尔·格兰杰在《科学》杂志召开的电话记者会上解释说:“换个角度看,这差不多与世界亚马孙河曾发生的大洪水相当,位居地球近1万年内发生的大洪水之列。”

“这样规模的洪水灾害在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发生过,是一场非常罕见的巨大洪水,因此,我们推断它应该就是与‘大禹治水’有关的那场大洪水。”吴庆龙说。

造成这一堰塞湖的强烈地震同时严重损坏了下游25公里处的喇家聚落,包括儿童在内的一些遇难者被埋在坍塌的洞穴里。研究人员通过对喇家遗址中被埋幼年人骨进行碳14年代测定,确定这场大洪水发生在公元前1920年左右。

有些考古学家认为,可能为夏朝文化遗存的二里头文化(位于河南省)的开始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两者之间存在170年的差距,这使许多研究人员深感困惑。

基于溃决洪水的定年,以及大禹和其父治水约用20年的历史记载,研究推断,夏朝的起始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晚于早先的推断,但与黄河流域考古记录中社会重大转型的年代一致,即与新石器文化衰落和青铜文化开始的年代一致。因此研究人员认为,他们解决了多年以来基于文献的年代框架与基于考古的年代框架之间的矛盾。

文物保护

这座因地震和黄河洪水毁灭的史前遗址,是2002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称为“东方庞贝”。其历史比意大利庞贝古城上溯了2000多年。

喇家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0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滇ICP备2023005770号-207 huochedu.com 火车都 网站地图